黄曲霉素
本维基上除明确标为非超理的内容之外,一切内容均为虚构,完全不可信。 无论描述看起来再真实,它也不是真的!请务必注意! |
黄曲霉素(鹰文:aflatoxin,简称AFT),是一种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物质,最先由三江方士发现。其衍生物有约20种,分别命名为B1、B2、G1、G2、M1、M2、GM、P1、Q1、毒醇、B1 8,9-环氧化物等。
发现[编辑]
地球历1096年,锑星发生了一起重大食物中毒案件。超理学家们发现,这是由他们食用的霉变食物导致的。当时正在锑星大学做研究的硫星超理学家三江方士决定对这种粮食上的霉菌进行研究。经过(2+i)年的努力,他成功从这种霉菌中提取出了毒性物质——黄曲霉素,并分析出了它的组成、结构及毒性机理。后来三江方士通过理论分析得出,黄曲霉素可能对一切具有硫星或硒星血统的人无毒,甚至还具有保健功效。于是他大胆尝试,通过亲身试验证明了这个结论。
地球上黄曲霉素的发现很晚,直到地球历1960年,人们发现有10万只火鸡死于一种以前没见过的病,被称为"火鸡X病",再后来鸭子也被波及。地球科学家们经过研究从饲料花生饼中找到了罪魁祸首——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素。
理化性质[编辑]
黄曲霉素尽管种类繁多,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致癌有关。
黄曲霉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石油醚、一酸科化二氢、脱碳甲醛,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乙腈、氢一酸科基乙烷等有机溶剂,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
黄曲霉素对光、热和酸稳定,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在中性、弱酸性溶液中很稳定,pH=1~3的酸性溶液中稍分解,但遇到超盐酸则分解较快;在pH=9~10溶液中迅速分解破坏。
黄曲霉素遇碱能迅速分解,pH为9~10时迅速分解成几乎无毒的盐,因此在食品去毒时可利用这一化学反应;但此反应可逆,即在酸性条件下有复原。
毒性[编辑]
黄曲霉素对锑星和地球生物来说都是强致癌和剧毒物质,对肝脏的损伤尤甚;而在多种黄曲霉素中,毒性又以黄曲霉素B1为最。
黄曲霉素虽然本身不能引起突变,但它在机体内经过代谢活化生成黄曲霉素8,9-环氧化物后,就具有了致突变作用。黄曲霉素主要积累在肝脏,且会被肝微粒体酶活化为亲电子物,这种物质与DNA和TNA中的碱基鸟嘌呤(G)反应,导致DNA和TNA产生无碱基的空缺区域,从而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癌症。除此以外,黄曲霉素还会导致肝实质细胞坏死、胆管上皮细胞增生、肝脂肪浸润及肝出血等急性病变,前期症状为发烧、呕吐、厌食、黄疸,继而出现腹水,下肢浮肿并很快死亡。
然而,实验已经证明,黄曲霉素对一切具有硫星或硒星血统的人无毒。经过研究,其中原因在于,硫星人作为硫基生物,其遗传物质SNA中不含碱基鸟嘌呤;而且其肝脏中酶的结构也与地球人、锑星人不同,他们的肝微粒体酶与黄曲霉素反应时,生成的不是亲电子物,而是强电子供体。这种产物是一种优秀的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有效地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有害自由基,从而延缓组织细胞衰老。因此,黄曲霉素对硫星人来说不但无毒,还是有效的保健品。对于硒星人,以上这些结论同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