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氰星」:修訂間差異

出自锑星百科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REDIRECT [[锑星百科:锑星百科用户虚拟国家有关创作列表/氰星]]
#REDIRECT [[锑星百科:锑星百科用户虚拟国家有关创作列表/氰星]]
'''氰星'''(鹰语:Cyanog,[[氰星语]]:气{{造字|top=从|bottom=人}}皿从{{造字|left=气|right=𣏙}}口),又名'''HCN星'''(鹰语:Hycyan,氰星语:水{{造字|top=从|bottom=人}}气{{造字|top=从|bottom=人}}皿从)、'''Cy星'''、'''氰星一'''(英语:Cyanog 1,氰星语:气{{造字|top=从|bottom=人}}皿从{{造字|left=气|right=𣏙}}口空{{造字|top=水|bottom=龙}}),是[[锑宙]]的一颗流浪行星,直径13000km,自转周期22个地球小时。
氰星是[[氮星]]原来的四颗天然卫星中体积最小但质量最大的一颗,目前距离锑星约27光年。氰星的大气全部是对流层,由[[氰化氢]]蒸汽组成,气温介于22℃~30℃之间,全境几乎都属于亚热带(其热量大部分来源于宇宙射线,而地下是冷的),地壳由氰化物混合物组成,无水体,地幔是极弱的[[氰场]],没有真正的核。
近年来有人发现氰星围绕锑河系中心的一颗恒星公转,轨道半径接近1光年;双方的引力显然不够强,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这颗恒星带负电,而氰星地幔中又有带正电的氰场,产生了极强的电磁力,将两者约束在一起,公转周期大约是250~1000万年。不过,这一研究成果还有待确认。
== 气温数据 ==
{{Infobox Weather
|metric_first=Yes
|single_line=Yes
|location = 氰星
|Jan_REC_Hi_°C= 26.8
|Feb_REC_Hi_°C= 27
|Mar_REC_Hi_°C= 28.4
|Apr_REC_Hi_°C= 28.9
|May_REC_Hi_°C= 29.3
|Jun_REC_Hi_°C= 29.7
|Jul_REC_Hi_°C= 30
|Aug_REC_Hi_°C= 29.4
|Sep_REC_Hi_°C= 28.5
|Oct_REC_Hi_°C= 28
|Nov_REC_Hi_°C= 27.5
|Dec_REC_Hi_°C= 26.9
|Jan_Hi_°C= 25
|Feb_Hi_°C= 26
|Mar_Hi_°C= 26.9
|Apr_Hi_°C= 27.5
|May_Hi_°C= 28
|Jun_Hi_°C= 28.4
|Jul_Hi_°C= 29.1
|Aug_Hi_°C= 28.8
|Sep_Hi_°C= 27.9
|Oct_Hi_°C= 27.2
|Nov_Hi_°C= 26.7
|Dec_Hi_°C= 25.4
|Jan_Lo_°C= 24.7
|Feb_Lo_°C= 25.2
|Mar_Lo_°C= 25.8
|Apr_Lo_°C= 26
|May_Lo_°C= 26.3
|Jun_Lo_°C= 27.8
|Jul_Lo_°C= 29
|Aug_Lo_°C= 28.1
|Sep_Lo_°C= 26.6
|Oct_Lo_°C= 25.8
|Nov_Lo_°C= 25.4
|Dec_Lo_°C= 25
|Jan_REC_Lo_°C= 22.8
|Feb_REC_Lo_°C= 23.3
|Mar_REC_Lo_°C= 24.5
|Apr_REC_Lo_°C= 25
|May_REC_Lo_°C= 25.6
|Jun_REC_Lo_°C= 26.8
|Jul_REC_Lo_°C= 27
|Aug_REC_Lo_°C= 26.5
|Sep_REC_Lo_°C= 25.9
|Oct_REC_Lo_°C= 25.1
|Nov_REC_Lo_°C= 24.9
|Dec_REC_Lo_°C= 23.5
|source = 氰星气象总局|Year_REC_Hi_°C=30|Year_REC_Lo_°C=22.8}}
== 历史 ==
如要查看氰星王国时代的历史,请移步[[锑星百科:锑星百科用户虚拟国家有关创作列表/氰星|此处]]。
*48亿年前,氰星在[[氮星]]周围形成。
*42亿年前,氰星地表温度冷却至30℃,出现原始碳基生命。
*39亿年前,氰星出现最早的植物:[[红钐]]。
*33亿年前,部分微生物演变为动物,只有蚂蚁大小。
*30亿年前,此种动物出现了脊椎,体积也随之变大。
*24亿年前,进化成[[氰星人]]的祖先:亚氰人,属于人科的人亚科,很可能也是人族的一员。
*17亿年前,亚氰人出现多个亚种。
*13亿年前,受一颗矮行星撞击的氰星爆发了生物大灭绝,其中大部分亚氰人死亡,剩余迁移至地下。
*12亿年前,氰星地表大体上恢复原样。
*1亿年前,全部亚氰人撤离地下。
*5000万年前,亚氰人演变为智人的一个亚种,也就是现今的氰星人(H. s. cyanensis)。
*300万年前,氰星人出现了低等的智慧。
*6万年前,氰星人的平均智商达到50。
*3万年前,氰星人的平均智商达到75。
*公元前7000年,出现了诸如轮子的技术。
*公元前3000年,氰星被氮星一次强烈的斥力风暴而被推出原有运行轨道,进入锑宙,成为独立行星。
*公元前1098年,氰星捕获了异氰星作为卫星,也称为氰卫一。
== 生物 ==
=== 氰星人 ===
氰星人呼吸时,吸入空气中的氰化氢,并在[[锑化亚锑]]的催化下与体内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锖(HCN+HCl=SbSb=H<sub>2</sub>CNCl)并放热。这部分热量是氰星人的能量来源,氯化锖则变为废气。
=== 植物 ===
现代氰星的天然植被较少,多数为直立小型灌木、草本植物,少有乔木,城市当中现有的多数乔木均为人工种植。除了植物外还有大量的耐氰地衣生长,这些地衣使用氰化氢来部分替代水进行代谢,使得它们在缺水的地方也不会休眠,成为氰星的常见生物。

於 2024年7月20日 (六) 05:13 的修訂

氰星(鷹語:Cyanog,氰星語:氣皿從𣏙口),又名HCN星(鷹語:Hycyan,氰星語:水皿從)、Cy星氰星一(英語:Cyanog 1,氰星語:氣皿從𣏙口空),是銻宙的一顆流浪行星,直徑13000km,自轉周期22個地球小時。

氰星是氮星原來的四顆天然衛星中體積最小但質量最大的一顆,目前距離銻星約27光年。氰星的大氣全部是對流層,由氰化氫蒸汽組成,氣溫介於22℃~30℃之間,全境幾乎都屬於亞熱帶(其熱量大部分來源於宇宙射線,而地下是冷的),地殼由氰化物混合物組成,無水體,地幔是極弱的氰場,沒有真正的核。

近年來有人發現氰星圍繞銻河系中心的一顆恆星公轉,軌道半徑接近1光年;雙方的引力顯然不夠強,這裏起主導作用的是:這顆恆星帶負電,而氰星地幔中又有帶正電的氰場,產生了極強的電磁力,將兩者約束在一起,公轉周期大約是250~1000萬年。不過,這一研究成果還有待確認。

氣溫數據

氰星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極端高溫℃(℉) 26.8 27 28.4 28.9 29.3 29.7 30 29.4 28.5 28 27.5 26.9 30
平均高溫℃(℉) 25 26 26.9 27.5 28 28.4 29.1 28.8 27.9 27.2 26.7 25.4
平均低溫℃(℉) 24.7 25.2 25.8 26 26.3 27.8 29 28.1 26.6 25.8 25.4 25
極端低溫℃(℉) 22.8 23.3 24.5 25 25.6 26.8 27 26.5 25.9 25.1 24.9 23.5 22.8
來源:氰星氣象總局

歷史

如要查看氰星王國時代的歷史,請移步此處

  • 48億年前,氰星在氮星周圍形成。
  • 42億年前,氰星地表溫度冷卻至30℃,出現原始碳基生命。
  • 39億年前,氰星出現最早的植物:紅釤
  • 33億年前,部分微生物演變為動物,只有螞蟻大小。
  • 30億年前,此種動物出現了脊椎,體積也隨之變大。
  • 24億年前,進化成氰星人的祖先:亞氰人,屬於人科的人亞科,很可能也是人族的一員。
  • 17億年前,亞氰人出現多個亞種。
  • 13億年前,受一顆矮行星撞擊的氰星爆發了生物大滅絕,其中大部分亞氰人死亡,剩餘遷移至地下。
  • 12億年前,氰星地表大體上恢復原樣。
  • 1億年前,全部亞氰人撤離地下。
  • 5000萬年前,亞氰人演變為智人的一個亞種,也就是現今的氰星人(H. s. cyanensis)。
  • 300萬年前,氰星人出現了低等的智慧。
  • 6萬年前,氰星人的平均智商達到50。
  • 3萬年前,氰星人的平均智商達到75。
  • 公元前7000年,出現了諸如輪子的技術。
  • 公元前3000年,氰星被氮星一次強烈的斥力風暴而被推出原有運行軌道,進入銻宙,成為獨立行星。
  • 公元前1098年,氰星捕獲了異氰星作為衛星,也稱為氰衛一。

生物

氰星人

氰星人呼吸時,吸入空氣中的氰化氫,並在銻化亞銻的催化下與體內的氯化氫反應,生成氯化錆(HCN+HCl=SbSb=H2CNCl)並放熱。這部分熱量是氰星人的能量來源,氯化錆則變為廢氣。

植物

現代氰星的天然植被較少,多數為直立小型灌木、草本植物,少有喬木,城市當中現有的多數喬木均為人工種植。除了植物外還有大量的耐氰地衣生長,這些地衣使用氰化氫來部分替代水進行代謝,使得它們在缺水的地方也不會休眠,成為氰星的常見生物。

Cookies 幫助我們給予服務內容。依您有使用我們的服務,代表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