銻氟委託

於 2016年6月5日 (日) 21:22 由 fandom:antimony>Artoria2e5 所做的修訂
為了照顧那些智商捉雞,怎麼也考不上銻星大學地球人維基百科有一個主題關於:WP:AFD

銻氟委託(鸚語:Antimony–Fluorine DelegationAFD)指的是超質子工程學中有氟組成的籠狀結構帶着中心銻或者鉲原子消失,執行多種任務之後再返回原位的現象。這個現象最早由計算銻科學家、低地德語的提倡者低德鉀發現,當時白日昭昭,銻星大學上空卻天降超鹽酸雨發生停電,整台機器崩解成銻塊、鉲粉、臭氟的混合物後立即消失。

發現

在全面採用量子計算機之前,銻星的質子計算銻一般使用氟銨作為半導體材料,摻雜製取S型和K型半導體。這樣製成的單個擬晶管本身即可執行極為複雜的並行矢量運算,因此受到廣大推崇。有趣的是單個擬晶管的運算能力與製程精度成反比,28 cm製程的氟銨擬晶管提供的沉點運算效率為16 nm製程擬晶管的800,000,554,000,450,514.002倍。不少大學一度在校園中豎立擬晶管偽裝的雕像,其中銻星大學蘇州分部的圖書館更是一個鏤空的全功能90 m高擬晶管。

在低徳鉀事件發生後,鷹銻二超理半導體公司迫於公眾壓力,才公開這種擬晶管的技術細節。按照質子軌道理論和能級理論,氟銨能帶間隙較小,質子可以較為自由地躍遷,這是當時銻星科學界都知道的。然而,讓科學界震驚的是氟離子中九個質子本身的計算能力。摻入了氟銨半導體中,氟原子會受到銻場脫離NH3,圍繞着通過魔鍵形成正六面體的籠狀結構。這些微粒可以互相交換信息,乃至於同化周圍的銻場,一同納入計算。當時的報告稱「電晶體體積越大,籠狀結構單元和連接數量越多,所獲得的計算能力就越強。」實際上後來經王存臻研究,才知道這些小塊的連接是一種跨星系蟲洞網絡,籠狀結構單元越多,在全宇宙的計算投票權就越高。

後續

低德鉀曾經嘗試重建計算銻,不料屏幕上寫滿CSD G5,繼而快速崩解。銻星科學界和語言學界對此單詞的含義莫衷一是。

延伸

為了照顧那些智商捉雞,怎麼也考不上銻星大學地球人維基百科有一個主題關於:en:Delegati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使用電子計算機的地球人聽說了銻氟委託的高性能計算思想,知道自己的電子科技樹無法達到此境界,但還是編造出了所謂的「委託」概念。

傳言

  • 有人稱低德鉀接觸過炸裂的擬晶管後,身體上長出了類似質子零件的組織。
  • 低德鉀事件過後,銻星大學蘇州分部的圖書館空調失靈,常年氣溫39.1 K,氣氛富含甲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