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版本 |
您的文本 |
第1行: |
第1行: |
| -{H|鉲; zh-hans:鉲; zh-hant:鉲; zh-cn:鉲; zh:鉲;}-
| | ==基本介绍== |
| | 超硝酸,化学式(HNO<sub>3</sub>)<sub>10</sub>,英文为Hypernitric acid.又称作超硝镪水,超过氧亚硝酸。超硝酸是一种较常见的强酸,它的发现与著名超理学家赵明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
| |
|
| '''超硝酸''',化学式(HNO<sub>3</sub>)<sub>10</sub>,英文为Hypernitric acid,又称作超硝镪水,是[[超过氧亚硝酸]]的同分异构体。超硝酸是一种较常见的超强酸,其pKa1可达-∞,它的发现与著名超理学家[[赵明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 ==成分== |
| | | 超硝酸由氢、氮、氧元素组成。 |
| == 结构 == | | 在超硝酸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下:H:1.587% N:22.222% O:76.190%. |
| | |
| === 脱氧超硝酸<ref name=":0">https://tieba.baidu.com/p/6585919321</ref> ===
| |
| 在介绍超硝酸的结构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个理论结构——脱氧超硝酸
| |
| | |
| 公元约1020年(约1000年前),锑星科学家███·█·████在猜想超盐酸的结构时,提出这一理想结构模型“脱氧超硝酸”。
| |
| | |
| “脱氧超硝酸”分子由10个N原子和10个H原子构成,其中N-N之间形成魔键,且N为3价,原子之间必须由单魔键相连。
| |
| | |
| ███·█·████解释道:“我只是创造出了一个我认为可行的理论模型,超硝酸的结构可能达到10<sup>4</sup>种,甚至比这个还要高出几个数量级。原因是在我们发现的许多含氧聚合物中,氧原子的位置是十分随意的,而当氧原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几乎相同……”
| |
| | |
| “……所以我们只需将氧原子脱去,只看其他的原子,就能推算出超硝酸的结构。”
| |
| | |
| === 可行结构构造<ref name=":0" /> ===
| |
| [[File:脱氧超硝酸.jpg|缩略图|脱氧超硝酸|234x234像素]][[File:超硝酸.jpg|缩略图|构造出的超硝酸结构|249x249像素]]
| |
| 脱氧超硝酸是一种假象的分子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推算出超硝酸的可行结构,实验表明,这种物质在0-10<sup>16</sup>ZMY强度下的锑场下均不能稳定存在。
| |
| | |
| 如图,一个丁环和其三个分支,构成的脱氧超硝酸分子(HN)<sub>10</sub>
| |
| | |
| 然后如果我们插入羟基(-OH),或者在N-N魔键之间插入O原子,均不会影响N、H原子的数量,这就是脱氧超硝酸的用途。
| |
| | |
| 脱氧超硝酸能将几百种、甚至几千种超硝酸的可行结构简化,然后以插入氧原子和羟基的方法得到超硝酸分子。
| |
| | |
| 如图,这是一个用上述脱氧超硝酸结构生成的超硝酸,(科学家推测这是最稳定、也是最常见的一种)。
| |
| ===关于结构中的氧原子===
| |
| 超硝酸分子并不是简单地由10个硝酸分子构成的,它的形成有过氧键的参与。 | | 超硝酸分子并不是简单地由10个硝酸分子构成的,它的形成有过氧键的参与。 |
|
| |
| 超硝酸分子为平面结构,氮原子以sp2的杂化轨道分别和3个氧原子的p轨道成了三个σ单键,余下一个pπ轨道中的一个电子和1个氧原子pπ轨道中的单电子形成离域π键,此时形成的是硝酸分子,但由于其中一个氧原子仅与氮原子成单键,因此该硝酸分子有强烈结合另一孤电子的趋势。之后这个硝酸分子中的氧与另一个硝酸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通过σ键结合,形成过氧键,此时存在形式为(HNO<sub>3</sub>)<sub>2</sub>。但后来的硝酸分子中只剩一个可结合电子的氧(另一个氧需要和另一个硝酸分子中的氧结合,还有一个正常的氧,与氮、氢原子结合,这个氧以后忽略),且这个氧只能与该硝酸分子中的N成一个σ单键,于是就成了这种形态:
| |
|
| |
| :H-O-N(=O)-O-O-(-O)N-O-H
| |
|
| |
| 继续结合,直到(HNO<sub>3</sub>)<sub>10</sub>形成时第一个硝酸分子中的双键成π键的一个突然被打开,与最后一个硝酸分子中只与氮原子成了单键,而又不与氢成键的O原子以σ键结合,于是乎,超硝酸分子便成了环状的平面分子结构:(HNO<sub>3</sub>)<sub>10</sub>
| |
|
| |
| 该过氧键键长较长:为178pm,故其氧化性很强。
| |
|
| |
|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不对啊,一个氮与氧共用的电子对只有3对啊!没错,这就是它的别名是“超过氧亚硝酸”的原因,氮其实呈3价,氧有-1,-2两种价态,氧化性不体现在氮原子上,而主要体现在过氧键上,但习惯起见还是认为氮5价,氧2价;至于它与有机物发生的硝化反应,以及其他被还原为二氧化氮的反应,可以认为超硝酸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氮回归到5价或4价,氧回归到-2价),但一般只把它看作氧化剂。
| |
|
| |
|
| ==理化常数及编号== | | ==理化常数及编号== |
| *危规号:GW810020 M.I.30,66080 | | *危规号:GW810020 M.I.30,66080 |
| *分子量:630.1 | | *分子量:630.1 |
| *熔点:-41.59℃ | | *熔点:-41.59℃ |
| *沸点:分解 | | *沸点:分解 |
| *密度:15.0269g/cm<sup>3</sup> | | *密度:15.0269g/cm2 |
| *溶解度:混溶 | | *溶解度:混溶 |
| *分解热:25KJ/mol | | *分解热:25KJ/mol |
| *标准摩尔生成焓:ΔHΘ=2.2×10<sup>4</sup>KJ/mol | | *标准摩尔生成焓:ΔHΘ=2.2×10^4KJ/mol |
| *标准生成自由能:ΔGΘ=2.164×10<sup>4</sup>KJ/mol | | *标准生成自由能:ΔGΘ=2.164×10^4KJ/mol |
| *标准熵:SΘ=1.2×10<sup>3</sup>KJ/mol | | *标准熵:SΘ=1.2×10^3KJ/mol |
| *比热容:c=3.4×10<sup>3</sup>J/(kg·K) | | *比热容:c=3.4×10^3J/(kg·K) |
| *乙醇中溶解度:混溶 | | *乙醇中溶解度:混溶 |
| *溶解热:ΔHsol=-2.37×10<sup>4</sup> | | *溶解热:ΔHsol=-2.37×10^4 |
| *电离热:-2.73×10<sup>3</sup>KJ/mol | | *电离热:-2.73×10^3KJ/mol |
| *分解温度:65%浓度在101千帕下,37摄氏度时开始分解 | | *分解温度:65%浓度在101千帕下,37摄氏度时开始分解 |
| *标准电极电势:(NO<sub>3</sub>)<sub>10</sub><sup>10-</sup>+20H<sup>+</sup>+10e-==10NO<sub>2</sub>+10H<sub>2</sub>O:EΘ=2.100V | | *标准电极电势:(NO<sub>3</sub>)<sub>10</sub><sup>10-</sup>+20H<sup>+</sup>+10e-==10NO<sub>2</sub>+10H<sub>2</sub>O:EΘ=2.100V |
|
| |
|
| ==性状== | | ==性状== |
| 该品为无机化学强腐蚀性物品,纯品为无色液体,有刺激性酸味,极易吸收空气中水分,极易溶于水或乙醇并放出大量的热。 | | 该品为无机化学强腐蚀性物品,纯品为无色液体,有刺激性酸味,极易吸收空气中水分,极易溶于水或乙醇并放出大量的热,其溶液呈极强的酸性,在夺取质子能力弱的溶剂如无水甲醇中,与其他超强酸相比,它的强度便显示出来,在《普通光学放大镜<ref>普通光学放大镜:这是一种特殊的,放大倍数0.002~0.001之间的,能观察到分子、原子、离子的放大镜,最初由 超理继承人1号 制成,为此他获得2078年“挪杯儿”物理学奖。</ref>》①下,找不到未离解的(HNO<sub>3</sub>)<sub>10</sub>或HNO3分子,因此可以看作是:『真正的完全电离』,一个超硝酸分子可以完全电离出10个水合氢离子和10个硝酸根离子: |
| | |
| 其溶液呈极强的酸性(但是弱于超硫酸和超盐酸,原因是硝酸的pKa值(-2.0)大于硫酸(-2.8)和盐酸(-8.0)),在夺取质子能力弱的溶剂如无水甲醇中,与其他超强酸相比,它的强度便显示出来,在《普通光学放大镜<ref>普通光学放大镜:这是一种特殊的,放大倍数0.002~0.001之间的,能观察到分子、原子、离子的放大镜,最初由超理继承人1号制成,为此他获得2078年[[挪杯儿奖]]。</ref>》下,找不到未离解的(HNO<sub>3</sub>)<sub>10</sub>或HNO3分子,因此可以看作是真正的完全电离。
| |
| | |
| 一个超硝酸分子可以完全电离出10个水合氢离子和10个硝酸根离子:
| |
| :10H<sub>2</sub>O+(HNO<sub>3</sub>)<sub>10</sub>==10H3O(+)+10NO3- | | :10H<sub>2</sub>O+(HNO<sub>3</sub>)<sub>10</sub>==10H3O(+)+10NO3- |
| | |
| | 安提莫尼光谱<ref>即Antimony光谱,一种特殊的,具有透视性的,能扫描出微观粒子状态的光谱,最初由 超理继承人4号 发现,并广泛应用。</ref>测得:无论其表观电离度,还是其有效电离度,只要在有足够溶剂分子存在下,它的电离度总是无限接近100%,0.1mol/L溶液pH=0。该品无色,易挥发,但因工业品中会混有大量的HNO3分子,而HNO3在(HNO<sub>3</sub>)<sub>10</sub>中极易分解,因此高浓度该品可能呈红棕色。一般商品纯超硝酸的浓度为96%~98%,商品浓超硝酸浓度为65%~68%,密度为11.62kg/L,还可在纯超硝酸中溶解N<sub>2</sub>O<sub>4</sub>或NO<sub>2</sub>,因挥发在空气中易形成酸雾,通常称其为发烟超硝酸,它比纯超硝酸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可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剂。 |
|
| |
|
| 安提莫尼光谱<ref>即Antimony光谱,一种特殊的,具有透视性的,能扫描出微观粒子状态的光谱,最初由超理继承人4号发现,并广泛应用。</ref>测得:无论其表观电离度,还是其有效电离度,只要在有足够溶剂分子存在下,它的电离度总是无限接近100%,0.1mol/L溶液pH=0。
| | 超硝酸是一种超强酸,它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它本身的特性: |
| | *超硝酸的不稳定性:超硝酸不稳定,易分解。不仅超硝酸沸腾时分解,室温下见强光也会分解,受热时分解更快: |
| | :2(HNO<sub>3</sub>)<sub>10</sub>==20NO<sub>2</sub>↑+5O2↑+10H<sub>2</sub>O-280KJ |
| | :超硝酸越浓,越易分解,分解出的二氧化氮溶于超硝酸中使酸呈黄色。为防止超硝酸分解,常贮藏于内层镀钫<ref>这里指的是钫-194,钫的最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255年,最初由 超理继承人127号 用铹-256的质子轰击砹-202的中子的方法制得。</ref>的棕色瓶中,低温暗处保存。 |
| | *超硝酸的氧化性:超硝酸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无论浓、稀超硝酸均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它能和所有金属和除氟、氧、氮及氦之外的所有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反应常常是很猛烈的,伴随着燃烧和爆炸。但由于超硝酸的氧化性和超硝酸根离子的配位性太强,导致金属钫在其中发生钝化,生成一种特别稳定的配合物: |
| | :(HNO<sub>3</sub>)<sub>10</sub>+Fr==H10Fr(NO<sub>3</sub>)<sub>10</sub>[超硝酸根合超钫酸,无色] |
| | :因此,可用内层镀钫的容器贮存,或用室温下呈固态的O6(┻氧┳)盛装超硝酸。 |
|
| |
|
| 品无色,易挥发,但因工业品中会混有大量的HNO<sub>3</sub>分子,而HNO<sub>3</sub>在(HNO<sub>3</sub>)<sub>10</sub>中极易分解,因此高浓度该品可能呈红棕色。一般商品纯超硝酸的浓度为96%~98%,商品浓超硝酸浓度为65%~68%,密度为11.62kg/L,还可在纯超硝酸中溶解N<sub>2</sub>O<sub>4</sub>或NO<sub>2</sub>,因挥发在空气中易形成酸雾,通常称其为发烟超硝酸,它比纯超硝酸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可作火箭燃料的氧化剂。
| | 超硝酸与非金属反应时的情况: |
| | | :7(HNO<sub>3</sub>)<sub>10</sub>+5Cl2==10HClO4+70NO<sub>2</sub>+3H<sub>2</sub>O |
| ==化学性质==
| | :3(HNO<sub>3</sub>)<sub>10</sub>+5S==5H2SO4+30NO<sub>2</sub>↑+10H<sub>2</sub>O |
| 超硝酸是一种超强酸,它除了具有酸的通性外,还有它本身的特性.
| | :7(HNO<sub>3</sub>)<sub>10</sub>+5I2==10H5IO6+70NO<sub>2</sub>↑+10H<sub>2</sub>O |
| | | 超硝酸与非金属反应时,通常发生爆炸性剧烈反应,而且总是将它们氧化为最高价的含氧酸,而自身则被还原为二氧化氮。 |
| ===不稳定性===
| |
| 超硝酸不稳定,易分解。不仅超硝酸沸腾时分解,室温下见强光也会分解,受热时分解更快:
| |
| :2(HNO<sub>3</sub>)<sub>10</sub>==20NO<sub>2</sub>↑+5O<sub>2</sub>↑+10H<sub>2</sub>O ΔH=-280KJ·mol<sup>-1</sup> | |
| | |
| 超硝酸越浓,越易分解,分解出的二氧化氮溶于超硝酸中使酸呈黄色。为防止超硝酸分解,常贮藏于内层镀钫<ref>这里指的是钫-194,钫的最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255年,最初由超理继承人127号用铹-256的质子轰击砹-202的中子的方法制得。</ref>的棕色瓶中,低温暗处保存。 | |
| | | |
| ===氧化性===
| | 超硝酸和金属反应时,无论浓、稀超硝酸与金属反应,皆被还原为NO<sub>2</sub>: |
| 超硝酸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氧化性远强于超硫酸,无论浓、稀超硝酸均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它能和所有金属和除氟、氧、氮及氦之外的所有非金属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反应常常是很猛烈的,伴随着燃烧和爆炸。 | |
| | |
| ===='''与非金属反应'''====
| |
| 超硝酸与非金属反应时,通常发生爆炸性剧烈反应,而且总是将它们氧化为最高价的含氧酸,而自身则被还原为二氧化氮。
| |
| :7(HNO<sub>3</sub>)<sub>10</sub>+5Cl<sub>2</sub>==10HClO<sub>4</sub>+70NO<sub>2</sub>+3H<sub>2</sub>O
| |
| :3(HNO<sub>3</sub>)<sub>10</sub>+5S==5H<sub>2</sub>SO<sub>4</sub>+30NO<sub>2</sub>↑+10H<sub>2</sub>O
| |
| :7(HNO<sub>3</sub>)<sub>10</sub>+5I<sub>2</sub>==10H<sub>5</sub>IO<sub>6</sub>+70NO<sub>2</sub>↑+10H<sub>2</sub>O
| |
| :如果是特别浓的超硝酸,则会出现Br<sub>4</sub><sup>8+</sup>(深红色),I<sub>3</sub><sup>11+</sup>(蓝色),S<sub>8</sub><sup>24+</sup>(桔红色)等奇怪的非金属阳离子,这些阳离子会在超硝酸浓度降低时剧烈水解。
| |
| | |
| ===='''与金属反应'''====
| |
| 无论浓、稀超硝酸与金属反应,皆被还原为NO<sub>2</sub>:
| |
| :12(HNO<sub>3</sub>)<sub>10</sub>+10Pt==[Pt(NO<sub>3</sub>)6]<sub>10</sub>+60NO<sub>2</sub>↑+60H<sub>2</sub>O | | :12(HNO<sub>3</sub>)<sub>10</sub>+10Pt==[Pt(NO<sub>3</sub>)6]<sub>10</sub>+60NO<sub>2</sub>↑+60H<sub>2</sub>O |
| :4(HNO<sub>3</sub>)<sub>10</sub>+10Na==[Na(NO<sub>3</sub>)<sub>2</sub>]<sub>10</sub>[超硝酸高钠,钠+2价]+20NO<sub>2</sub>↑+20H<sub>2</sub>O(危险!!!切勿尝试!!!) | | :4(HNO<sub>3</sub>)<sub>10</sub>+10Na==[Na(NO<sub>3</sub>)<sub>2</sub>]10[超硝酸高钠,钠+2价]+20NO<sub>2</sub>↑+20H<sub>2</sub>O『危险!!!切勿尝试!!!』 |
| | |
| 但由于超硝酸的氧化性和超硝酸根离子的配位性太强,导致金属[[钫]]在其中发生钝化,生成一种特别稳定的配合物:
| |
| :(HNO<sub>3</sub>)<sub>10</sub>+Fr==H<sub>10</sub>Fr(NO<sub>3</sub>)<sub>10</sub>[超硝酸根合超钫酸,无色]
| |
| | |
| 因此,可密封于内层镀钫的棕色瓶中保存,[[铯]]和[[时科]]也有此特性,或用室温下呈固态的O<sub>6</sub>(┻氧┳)盛装超硝酸。
| |
|
| |
|
| 除钫外,其它以超硝酸根为配体的配合物只能在低温低压下制得。 | | 除钫外,其它以超硝酸根为配体的配合物只能在低温低压下制得 |
|
| |
| 超硝酸与Sn,Cr,Ge,Mo,W,U等偏酸性的金属反应时,生成含氧酸或含水化合物: | | 超硝酸与Sn,Cr,Ge,Mo,W,U等偏酸性的金属反应时,生成含氧酸或含水化合物: |
| :5Sn+2(HNO<sub>3</sub>)<sub>10</sub>+xH<sub>2</sub>O==5SnO<sub>2</sub>·xH<sub>2</sub>O+20NO<sub>2</sub>↑+10H<sub>2</sub>O | | :5Sn+2(HNO<sub>3</sub>)<sub>10</sub>+xH<sub>2</sub>O==5SNO<sub>2</sub>·xH<sub>2</sub>O+20NO<sub>2</sub>↑+10H<sub>2</sub>O |
| :5Mo+3(HNO<sub>3</sub>)<sub>10</sub>==5H2MoO4+30NO<sub>2</sub>↑+10H<sub>2</sub>O | | :5Mo+3(HNO<sub>3</sub>)<sub>10</sub>==5H2MoO4+30NO<sub>2</sub>↑+10H<sub>2</sub>O |
| :5W+3(HNO<sub>3</sub>)<sub>10</sub>==5H2WO4+30NO<sub>2</sub>↑+10H<sub>2</sub>O | | :5W+3(HNO<sub>3</sub>)<sub>10</sub>==5H2WO4+30NO<sub>2</sub>↑+10H<sub>2</sub>O |
|
| |
|
| ===='''与稀有气体反应'''====
| | 浓超硝酸与稀有气体Ne反应: |
| 浓超硝酸与稀有气体Ne反应: | |
| :15Ne+(HNO<sub>3</sub>)<sub>10</sub>==5NeN2+10NeO3+5H<sub>2</sub> | | :15Ne+(HNO<sub>3</sub>)<sub>10</sub>==5NeN2+10NeO3+5H<sub>2</sub> |
| | | |
| ===超王水===
| | 浓超硝酸与浓超盐酸[(HCl)10]按物质的量之比1:3的比例混合即得'''超王水'''[Hypernitrohyperhydrochloric acid],它能与几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也能溶解超盐酸所不能溶解的金属铯和超硝酸所不能溶解的金属钫,所以它的盛装便成了一个大问题,现在一般只能在实验室中用固态氟或O6(┻氧┳)盛装;例如与氟化钠反应: |
| 浓超硝酸与浓[[超盐酸]][(HCl)<sub>10</sub>]按物质的量之比1∶3的比例混合即得'''超王水'''[Hypernitrohyperhydrochloric acid],它能与几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也能溶解超盐酸所不能溶解的金属铯和超硝酸所不能溶解的金属钫,所以它的盛装便成了一个大问题,现在一般只能在实验室中用固态氟或O<sub>6</sub>(┻氧┳)盛装。 | | :130NaF+4(HNO<sub>3</sub>)<sub>10</sub>+12(HCl)<sub>10</sub>==[Na(NO3)2]<sub>10</sub>+5F<sub>2</sub>↑+12Na10Cl10+20H<sub>2</sub>O+20NO<sub>2</sub>↑+12(HF)<sub>10</sub>[超氟化氢,无色] |
| | |
| 超王水自身便会发生反应: | | 超王水自身便会发生反应: |
| :(HNO<sub>3</sub>)<sub>10</sub>+3(HCl)<sub>10</sub>==(NOCl)<sub>10</sub>+10Cl2↑+20H<sub>2</sub>O | | :(HNO<sub>3</sub>)<sub>10</sub>+3(HCl)<sub>10</sub>==(NOCl)<sub>10</sub>+10Cl2↑+20H<sub>2</sub>O |
| | 超硝酸与超氢氟酸的混合酸也具有强氧化性,易形成超强的氟络合物,它能使氧氧化到正6价,因其氧化性太强,一般只能用固态氟盛装。 |
|
| |
|
| 与氟化钠反应:
| | *超硝酸的硝化性 |
| :130NaF+4(HNO<sub>3</sub>)<sub>10</sub>+12(HCl)<sub>10</sub>==[Na(NO3)2]<sub>10</sub>+5F<sub>2</sub>↑+12Na10Cl10+20H<sub>2</sub>O+20NO<sub>2</sub>↑+12(HF)<sub>10</sub>[超氟化氢,无色]
| | 超硝酸与超硫酸的混合酸在有机反应中常作超强的硝化剂,在常温下就可把三硝基苯硝化为六硝基苯: |
| | | :10C6H3(NO<sub>2</sub>)3+3(HNO<sub>3</sub>)<sub>10</sub>==[(H2SO4)10]==10C6(NO<sub>2</sub>)6+30H<sub>2</sub>O |
| ===超氟王水===
| | 或把立方辛烷硝化为八硝基立方烷: |
| 超硝酸与[[超氢氟酸]]的混合酸,同样具有强氧化性,易形成超强的氟络合物。它能使氧氧化到正6价,因其氧化性太强,一般只能用固态氟盛装。
| | :5C8H8+4(HNO<sub>3</sub>)<sub>10</sub>==[(H2SO4)10]==5C8N8O16+40H<sub>2</sub>O |
| | | 因此可用这种方法制备烈性炸药八硝基立方烷。 |
| ===超硝酸的硝化性===
| | ==超硝酸的结构== |
| 超硝酸与[[超硫酸]]的混合酸在有机反应中常作超强的硝化剂,在常温下就可把三硝基苯硝化为六硝基苯: | | 超硝酸分子为平面结构,氮原子以sp2的杂化轨道分别和3个氧原子的p轨道成了三个σ单键,余下一个pπ轨道中的一个电子和1个氧原子pπ轨道中的单电子形成离域π键,此时形成的是硝酸分子,但由于其中一个氧原子仅与氮原子成单键,因此该硝酸分子有强烈结合另一孤电子的趋势.之后这个硝酸分子中的氧与另一个硝酸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通过σ键结合,形成过氧键,此时存在形式为(HNO3)2,但后来的硝酸分子中只剩一个可结合电子的氧(另一个氧需要和另一个硝酸分子中的氧结合,还有一个正常的氧,与氮、氢原子结合,这个氧以后忽略),且这个氧只能与该硝酸分子中的N成一个σ单键,于是就成了这种形态: |
| :10C<sub>6</sub>H<sub>3</sub>(NO<sub>2</sub>)<sub>3</sub>+3(HNO<sub>3</sub>)<sub>10</sub>==[(H<sub>2</sub>SO<sub>4</sub>)<sub>10</sub>]==10C<sub>6</sub>(NO<sub>2</sub>)<sub>6</sub>+30H<sub>2</sub>O | | :H-O-N(=O)-O-O-(-O)N-O-H |
| | | 继续结合,直到(HNO<sub>3</sub>)<sub>10</sub>形成时第一个硝酸分子中的双键成π键的一个突然被打开,与最后一个硝酸分子中只与氮原子成了单键,而又不与氢成键的O原子以σ键结合,于是乎,超硝酸分子便成了环状的平面分子结构:(HNO<sub>3</sub>)<sub>10</sub> |
| 或把立方辛烷硝化为八硝基立方烷: | | 该过氧键键长较长:为178pm,故其氧化性很强 。 |
| :5C<sub>8</sub>H<sub>8</sub>+4(HNO<sub>3</sub>)<sub>10</sub>==[(H<sub>2</sub>SO<sub>4</sub>)<sub>10</sub>]==5C<sub>8</sub>N<sub>8</sub>O<sub>16</sub>+40H<sub>2</sub>O | |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不对啊,与一个硝酸分子中氮共用的电子对只有3对啊!没错,这就是为什么它的别名是“超过氧亚硝酸”的原因,氮其实呈3价,氧有-1,-2两种价态,氧化性不体现在氮原子上,而体现在过氧键上,但习惯起见还是认为氮5价,氧2价;至于它与有机物发生的硝化反应,以及其他被还原为二氧化氮的反应,可以认为超硝酸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氮回归到5价或4价,氧回归到-2价),但一般只把它看作氧化剂。 |
| | | ==用途== |
| 因此可用这种方法制备烈性炸药[[八硝基立方烷]]。
| |
| ==用途== | |
| 超强氧化剂,助燃剂,化工产品原料,制备各种超硝酸盐,有机物硝化剂,炸药制备等很多用途。 | | 超强氧化剂,助燃剂,化工产品原料,制备各种超硝酸盐,有机物硝化剂,炸药制备等很多用途。 |
| | | ==制法== |
| ==制法== | |
| | |
| === fa国-意大利阳光法 ===
| |
| 在制取超盐酸的过程中,我们使用“锑鉲催化法”使HCl分子十聚。那么,我们能否找到一种催化剂来催化HNO3十聚呢?
| |
| | |
| 在近1000年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们始终未找到能使HNO<sub>3</sub>十聚的方法,直到近10年,科学家███·█·█████发现碲元素能够催化HNO<sub>3</sub>中N原子的断裂,使它的一个中子发生震动,才使超硝酸的制取成为可能。
| |
| | |
| 后来,他真的通过了“某种方法”制得了超硝酸,这种方法被称为“fa国-意大利阳光法”。
| |
| | |
| ███·█·█████将意大利的阳光照射到,放在fa国的土地上的一块碲上,这时碲的表面突然不停地闪烁,就像附魔的一样。
| |
| | |
| 后来研究发现,这块碲的表面附着了一种类似于“[[RP粒子]]”的新粒子,这种粒子在碲的周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场”(后被命名为[[碲场]]),这种场与锑场相似,单位ZMY。
| |
| | |
| 碲场似乎也能催化一些锑场能够催化的反应,但效果没有锑场好。而且一些在锑场能够稳定存在的物质,放在碲场中就不行。但是碲场在和锑场以及其他物质的共同作用下,能够有效地催化硝酸十聚。而且在碲场中的分子竟会显现出一些“宏观性质”,这一点在后面会说到。
| |
| | |
| 科学家███·█·█████将Te丢入马桶里(运回锑星),然后打电话(电话约有51万年的延迟)给负责该项目的锑星科学团队进行现场(没错就是现场)制备(HNO3)<sub>10</sub>。
| |
| [[File:超硝酸合成1.jpg|缩略图]]
| |
| 首先实验员将“附魔”的Te、HNO<sub>3</sub>、SbSb<sub>3</sub>、Cl<sub>2</sub>在-250℃、25ZMY锑场的环境下充分混合,此时,分子间的宏观性质就显现了出来。
| |
| | |
| 首先,在较低的锑场环境下,叠锑化锑中的Sb-Sb键的电负性差减小,呈现出类似“共价键”的性质,此时SbSb<sub>3</sub>中的一个Sb原子变成+5价,其他三个变成-3价。
| |
| | |
| 然后在低温环境下,叠锑化锑夺走(4个)N-O双键的(1个)键,使得[[叠锑化锑]]的所有锑原子全部变为5价,其中两个锑原子以魔键(虚线)相连,而HNO3分子重新组合,O-O形成单键。(我称之为“单位硝酸”或“有机硝酸”)
| |
| | |
| 由于这种SbSb3的魔键化合物十分不稳定,裂解为4个锑原子,并迅速与Cl<sub>2</sub>反应,生成SbCl<sub>5</sub>。
| |
| | |
| 此时“宏观性质”才刚刚显现出来,“单位硝酸”的羟基与N的距离突然加长到原先的3-4倍,而五氟化锑的氯原子突然跌落到同一平面内,且Sb-Cl键之间的夹角变为90°、90°、45°、90°、45°。
| |
| | |
| 然后HNO<sub>3</sub>与SbCl<sub>5</sub>在碲场的作用下排列成图中的形状,变成SbCl<sub>5</sub>.HNO<sub>3</sub>,之所以说碲场有“宏观性质”,是因为SbCl<sub>5</sub>.HNO<sub>3</sub>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一种东西。
| |
| | |
| ——羽毛球拍。你猜对了吗?
| |
| | |
| 待所有HNO<sub>3</sub>全部转化为SbCl<sub>5</sub>.HNO<sub>3</sub>后,实验员加入“超酸聚合剂”——[[锑]]和[[鉲]]
| |
| | |
| 在低温环境下,锑和鉲也能有效地聚合SbCl<sub>5</sub>.HNO<sub>3</sub>,就像聚合HCl那样轻松
| |
| [[File:超硝酸合成2.jpg|缩略图]]
| |
| 首先Sb会将5个SbCl<sub>5</sub>.HNO<sub>3</sub>的-OH聚集到自己周围,然后在碲场的“宏观性质”下,各夹角排列为90°、90°、45°、90°、45°。
| |
| [[File:超硝酸合成3.jpg|缩略图]]
| |
| 然后Ka将另外5个SbCl<sub>5</sub>.HNO<sub>3</sub>排列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类似于单位硝酸。
| |
| | |
| “它的分子都已经叠到一起了”——███·█·█████
| |
| [[File:球拍超硝酸.jpg|缩略图|图中底部的-OH键被缩短,其实际长度约为Sb和Ka的距离]]
| |
| 最后,在碲场的作用下,十个SbCl<sub>5</sub>.HNO<sub>3</sub>形成一个更壮观的结构——一个更大的羽毛球拍!
| |
| [[File:超硝酸最终形态.jpg|缩略图]]
| |
| 最后一步,将温度瞬间升高至20℃,SbCl<sub>5</sub>变为液态,已经完全脱离了HNO<sub>3</sub>。此时,十个HNO<sub>3</sub>分子以一种“神秘”的键彼此作用,原子核断裂成粉末,每一粒粉末吸引一个电子。魔键形成了!
| |
| | |
| 此时HNO<sub>3</sub>已经十聚为了超硝酸(图2,3的O原子已省略),但仍然不是稳定结构,N戊环变成丁环,两个分支变成三个分支。
| |
| | |
| (注:图2中的虚线是不稳定的键,波浪线是趋向于稳定的键)
| |
| | |
| 然后O原子就像电子一样,在质子和中子之间来回穿梭,最后速度越来越慢,逐渐稳定了下来,变成图4的结构。
| |
| | |
| 这就是超硝酸!
| |
| | |
| ===工业制法=== | | ===工业制法=== |
| 现代生产超硝酸的关键问题是硝酸分子的聚合,使其通过一种特殊的、不太稳定的魔键结合在一起,但普通的高温高压催化法已经难以使其聚合,只能通过特殊的方法。 | | 现代生产超硝酸的关键问题是硝酸分子的聚合,使其通过一种特殊的、不太稳定的共价键结合在一起,但普通的高温高压催化法已经难以使其聚合,只能通过特殊的方法。 |
| | | 首先取浓硝酸,将其转移至冰库中,加速降温至-255℃,浓硝酸会呈现一种特殊的,无定形的“玻璃态”,此时加高压使氢气液化,通入玻璃态的硝酸周围,使其缓慢渗入硝酸分子中,等待63天,升温至室温,即得超硝酸。 |
| 首先取浓硝酸,将其转移至冰库中,加速降温至-255℃,浓硝酸会呈现一种特殊的,无定形的“玻璃态”,此时加高压使氢气液化,通入玻璃态的硝酸周围,使其缓慢渗入硝酸分子中,等待63天,升温至室温,即得超硝酸。 | |
| | |
| ===实验室制法=== | | ===实验室制法=== |
| 于基质实验室内,将纯硝酸急剧冷却至-255K(注意此处是热力学温标,已低于所谓的绝对零度,这表明绝对零度的说法是荒谬的<ref>最初由超理继承人255号用[[酸性熟石灰]]作制冷剂,结果一不小心使温度降到了0K以下,而且直达-255K,从此以后人们就用酸性熟石灰作制冷剂,以达到低于绝对零度的低温。</ref>),用纯净的钛及钔<ref>(先要看一下我的名字)这里的钔指的是钔-255,钔的最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65535年,最初由太极门255用锘-256的质子轰击锝-98的中子的方法制得。</ref>两种金属与其接触,慢慢地,负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以超硝酸根为配体的配合物:H<sub>10</sub>Ti(NO<sub>3</sub>)<sub>10</sub>和H<sub>10</sub>Md(NO<sub>3</sub>)<sub>10</sub>,将其在255K,255Pa下自行分解255天,可制得纯净的超硝酸,以金属钫包围,然后为防止钫发生燃烧,应立即转移至内层镀钫的棕色瓶中密封保存。 | | 于基质实验室内,将纯硝酸急剧冷却至-255K(注意此处是热力学温标,已低于所谓的绝对零度,这表明绝对零度的说法是荒谬的<ref>最初由超理继承人255号用酸性熟石灰作制冷剂,结果一不小心使温度降到了0K以下,而且直达-255K,从此以后人们就用酸性熟石灰作制冷剂,以达到低于绝对零度的低温。</ref>),用纯净的钛及钔<ref>(先要看一下我的名字)这里的钔指的是钔-255,钔的最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65535年,最初由太极门255用锘-256的质子轰击锝-98的中子的方法制得。</ref>两种金属与其接触,慢慢地,负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以超硝酸根为配体的配合物:H10Ti(NO<sub>3</sub>)<sub>10</sub>和H10Md(NO<sub>3</sub>)<sub>10</sub>,将其在255K,255Pa下自行分解255天,可制得纯净的超硝酸,以金属钫包围,然后为防止钫发生燃烧,应立即转移至内层镀钫的棕色瓶中密封保存。 |
|
| |
|
| ==运输== | | ==运输== |
| 超硝酸的腐蚀性很强,因此大量的超硝酸要用内层镀钫的棕色卡车运输,并保证卡车内部完全干燥。
| | 大量的超硝酸要用内层镀钫的棕色卡车运输。 |
| 注意镀钫的钫层厚度不可低于0.38cm,否则若镀钫层被超硝酸穿透,将会腐蚀卡车外层(如铁合金),造成泄露。超硝酸一旦接触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哪怕只是痕量),就会溶解,放出大量的热,可能造成卡车的严重爆炸事故。
| |
| | |
| ==注意事项== | | ==注意事项== |
| 该品具有强腐蚀性,能引起严重烧伤,易挥发、分解,其气味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使用时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核与批准。使用时应穿防护服,戴手套和防护镜或面罩,避免其与皮肤接触,万一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后请医生诊治。该品高度助燃,遇活泼金属(不包括[[钫]]Fr)及有机物会引起燃烧和爆炸。该品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时应将本品缓缓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加水入酸!使用时如有事故发生或不适之感,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 | 该品具有强腐蚀性,能引起严重烧伤,易挥发、分解,其气味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使用时应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核与批准,使用时应穿防护服,戴手套和防护镜或面罩,使用时应避免其与皮肤接触,万一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后请医生诊治。该品高度助燃,遇活泼金属及有机物会引起燃烧和爆炸。该品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时应将本品缓缓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加水入酸!使用时如有事故发生或不适之感,应立即请医生诊治,应密封于内层镀钫的棕色瓶中保存,或贮藏于O6(┻氧┳)中保存。 |
| | ==参考纯度价格== |
| | 纯度级别 产品名称 浓度范围 价格 |
| | 超纯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99.9998%) 275元/500g<br/> |
| | 光谱纯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99.99%) 245元/500g<br/> |
| | pH工作基准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99.97%) 220元/500g<br/> |
| | GR优级纯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96%~98%) 150元/500g<br/> |
| | AR分析纯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65%~69%) 85元/500g<br/> |
| | CP化学纯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65%~68%) 75元/500g<br/> |
| | 工业级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45%~55%) 45元/500g<br/> |
|
| |
|
| ==参考纯度价格==
| |
| {| class="article-table"
| |
| !纯度级别
| |
| !产品名称
| |
| !浓度范围
| |
| !价格
| |
| |-
| |
| |超纯
| |
|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
| |
| |≥99.9998%
| |
| |275元/500g
| |
| |-
| |
| |光谱纯
| |
|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
| |
| |≥99.99%
| |
| |245元/500g
| |
| |-
| |
| |pH工作基准
| |
|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
| |
| |≥99.97%
| |
| |220元/500g
| |
| |-
| |
| |GR优级纯
| |
|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
| |
| |96%~98%
| |
| |150元/500g
| |
| |-
| |
| |AR分析纯
| |
|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
| |
| |65%~69%
| |
| |85元/500g
| |
| |-
| |
| |CP化学纯
| |
|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
| |
| |65%~68%
| |
| |75元/500g
| |
| |-
| |
| |工业级
| |
| |超硝酸(HNO<sub>3</sub>)<sub>10</sub>
| |
| |45%~55%
| |
| |45元/500g
| |
| |}
| |
| ==注释== | | ==注释== |
| <references /> | | <references /> |
| [[Category:无机化合物]] | | [[Category:无机化合物]] |
| [[Category:酸]]
| |
| [[Category:超强酸]] | | [[Category:超强酸]] |
| [[Category:超理产品]] | | [[Category:超理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