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超氯化钠”︁
外观
该编辑可以被撤销。 请检查下面的对比以核实您想要撤销的内容,然后发布下面的更改以完成撤销。
最后版本 | 您的文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不是|超盐酸钠}} | |||
除超氢卤酸外,'''超氯化钠'''是最先发现的含有[[魔键]]的物质。 | |||
注意:切勿将超氯化钠(NaCl)<sub>10</sub>与[[超盐酸钠]]Cl<sub>10</sub>Na<sub>10</sub>混为一谈。 | 注意:切勿将超氯化钠(NaCl)<sub>10</sub>与[[超盐酸钠]]Cl<sub>10</sub>Na<sub>10</sub>混为一谈。 | ||
第10行: | 第10行: | ||
== 制取 == | == 制取 == | ||
现在这种物质有两种制取方法,其一为超盐酸钠法,即王先生发现的方法。此方法使用超盐酸钠Cl<sub>10</sub>Na<sub>10</sub>和铯合超盐酸Cs[(HCl)<sub>10</sub>]<sub>3</sub>。这两种物质在常温下可以缓慢反应,生成超氯化钠、[[臭氯]](Cl<sub>3</sub>)、H<sub>2</sub>和臭氯化铯(CsCl<sub>3</sub>)。反应方程式为 | |||
:Cl<sub>10</sub>Na<sub>10</sub>+Cs[(HCl)<sub>10</sub>]<sub>3</sub>==(NaCl)<sub>10</sub>+CsCl<sub>3</sub>+15H<sub>2</sub>↑+9Cl<sub>3</sub>↑ | :Cl<sub>10</sub>Na<sub>10</sub>+Cs[(HCl)<sub>10</sub>]<sub>3</sub>==(NaCl)<sub>10</sub>+CsCl<sub>3</sub>+15H<sub>2</sub>↑+9Cl<sub>3</sub>↑ | ||
Cl<sub>10</sub>Na<sub>10</sub>一般使用在超盐酸中的溶液。加热可以大大提高反应速度。 | Cl<sub>10</sub>Na<sub>10</sub>一般使用在超盐酸中的溶液。加热可以大大提高反应速度。 | ||
但因Cs[(HCl)<sub>10</sub>]<sub>3</sub>难以大量制取,这种方法现已少用。现在一般使用锑鉲催化剂法(这很可能就是那位无名氏超理学家的方法)。 | |||
锑[[鉲]]催化剂法的原理与制取超盐酸相似,但因为NaCl是离子化合物,不易形成四元氯环,故必须加入HCl,以获得一个四元氯环(2个Cl来自NaCl,另2个来自HCl)。且应使用柳岑溪教授改进的锑鉲催化剂(在普通锑鉲催化剂中加入[[四铯甲烷]]CCs<sub>4</sub>。 | |||
具体反应过程如下: | 具体反应过程如下: | ||
#在523K的温度下,HCl与NaCl经两步反应生成四元氯环(分别由鉲和锑催化); | #在523K的温度下,HCl与NaCl经两步反应生成四元氯环(分别由鉲和锑催化); | ||
#在鉲催化下,四元氯环继续结合HCl或NaCl,形成含10个Cl的分子钠代超盐酸; | #在鉲催化下,四元氯环继续结合HCl或NaCl,形成含10个Cl的分子钠代超盐酸; | ||
以上反应与合成超盐酸类似。 | |||
#在135K温度下,CCs<sub>4</sub>催化NaCl与钠代超盐酸反应,生成超氯化钠。 | #在135K温度下,CCs<sub>4</sub>催化NaCl与钠代超盐酸反应,生成超氯化钠。 | ||
第33行: | 第31行: | ||
== 性质 == | == 性质 == | ||
超氯化钠在常温下比较稳定,其性质与古籍中的描述基本相同,为黄色固体,硬度很大,表面有金属光泽。在高温下会剧烈分解成NaCl | 超氯化钠在常温下比较稳定,其性质与古籍中的描述基本相同,为黄色固体,硬度很大,表面有金属光泽。在高温下会剧烈分解成NaCl,并产生大量热。 | ||
[[Category:无机化合物]] | [[Category:无机化合物]] |